【技術】豬的轉群與三點定位飼養技術
斷奶仔豬轉群
仔豬斷奶后容易出現問題,這時候斷奶仔豬身體處于非常脆弱的時期;母源抗體的消失,使豬對許多疾病沒有抵抗力;消化能力差,對飼料要求相當高;環境不適,更容易使豬的抗病能力受到減弱;這些因素都可能使斷奶仔豬轉群時遇到麻煩。所以斷奶仔豬轉到保育后,經常出現腹瀉、掉膘、高熱病、呼吸道病等。
斷奶仔豬轉群問題的處理辦法
1、創造無致病環境:實行“全進全出”;在豬進入之前,對豬舍進行嚴格的清理消毒必要時用火焰消毒;如果豬舍沒有任何病原,那仔豬進舍后也就很難感染各種傳染病。
2、嚴防病豬混群:實行“全進全出”,這里涉及到豬的健康問題,有問題的豬一個也不能進,包括體重小的、體質弱的、帶病豬;
3、適宜的溫度:溫度的把握要根據產房與保育舍的環境變化考慮;如果保育舍與產房條件相似,如都有保溫箱和電暖燈,則可以維持原先的環境條件,或者是溫度提高1-2℃;如果產房有保溫箱,而保育舍沒有,則保育舍的溫度則要提高;相對于28日齡斷奶轉群的豬,有鋪板的可將舍溫控制在25-26℃;沒有鋪板的漏糞版上,則溫度可提高到27-28℃。
如果是水泥地面,而且沒有鋪板,則溫度還要更高些;如果水泥地面潮濕,那解決的措施就不只是提高溫度問題了,鋪墊干草料是最好的辦法。
4、飼料盡可能保持轉群前的飼料。
5、飲水有兩點應注意
一是要使用一個緩沖裝置,使水溫與舍溫接近;
二是水中添加抗應激藥物,以減輕轉群過程中的各種應激。
6、光照:也要維持產房時的光照程序,如果產房是全天光照,保育舍也要先全天光照,而后逐漸減少;需要注意的是產房盡管晚上不開燈,但有保溫燈,也就相當于有光照,保育舍如果沒有保溫燈時,也要采用全天光照,以免晚上豬不采食。
7、密切觀察:包括豬的采食量、精神狀態、糞便情況、皮毛顏色變化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保育轉育肥處理不好,也會帶來很大損失。
1、轉入豬前,空欄要徹底沖洗消毒,空欄時間不少于7天
2、及時調整豬群,強弱、大小、公母分群,保持合理的密度,病豬及時隔離飼養。
3、轉入第一周飼料可添加土霉素預混劑、泰樂菌素等抗生素,預防控制呼吸道病。
4、小豬70~120日齡喂仔豬料,120~180日齡喂種豬棒自由采食,以每餐不剩料或少剩料為原則。
6、干糞便要用車拉到化糞池,禁止用水沖洗欄舍。保持地面干燥干凈,物品整齊。
7、清理衛生時注意觀察豬群排糞情況;喂料時觀察食欲情況;休息時檢查呼吸情況,發現病豬,對癥治療。嚴重病豬隔離飼養,統一用藥。
8、按季節溫度的變化,調整好通風降溫設備,經常檢查飲水器,做好防暑降溫等工作。
9、分群合群時,為了減少相互咬架而產生應激,應遵守“留弱不留強”,“拆多不拆少”,“夜并晝不并”的原則,可對并圈的豬噴灑藥液(如來蘇兒),清除氣味差異,并后飼養人員要多加觀察(此條也適合于其它豬群)。
10、 保育轉育肥時,經常出現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一是溫度不適宜,造成豬生長緩慢,料肉比升高;重者引起各種疾病;
二是三點定位做不好,帶來管理不便;
三是打斗咬尾,新建豬群會引起爭斗,導致應激和疾病感染。
11、 應對措施
溫度控制:
需要注意的是地面問題,水泥地面會使有效溫度降低5℃,而潮濕的水泥地面則會使有效溫度下降10℃,再加上空氣溫度低,豬從溫度較高的保育舍轉到育肥舍,就是一個大幅降溫的過程,對處于應激狀態而且抵抗力不高的仔豬來說,很容易生病。
解決溫度問題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提高舍內溫度,這可以通過熱風爐加溫解決;
二是提高豬躺臥區的溫度,潮濕的水泥地面,則必須鋪設墊料,可以是干木板,也可以是鋸末、秸桿等,墊料使用前要經過消毒,如日曬或熏蒸。
三點定位管理
定位工作可參考以下方法:
一是料定位:在預定豬躺臥的地方撒一些料,豬一般不在料上拉屎撒尿,但會在上面躺臥;
二是糞定位:在豬經常排屎尿的地方,先放一些臟物,因豬有喜凈的特點,排泄時會主動走向臟的地方;晚上花一點時間,將躺臥地方錯誤的豬哄起,趕到該躺臥的地區,直到它們穩定睡好;
三是水定位:在豬拉屎尿的地方一些水,甚至占到大部分圈舍面積,將豬逼到很小的區域,待豬固定躺臥地點后,將水逐漸撒去。
四是分欄定位:有里外間的豬舍,可在豬入舍時將二者隔開,待豬在外間活動熟悉后,天黑前將豬趕到里間,因進入里間前豬多在外間拉屎尿,這樣也就形成了習慣。
【免責聲明】 文章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并不對文章觀點負責。僅供讀者參考。版權屬于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