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哺乳期仔豬下痢的預防
下痢是仔豬的多發病,常見病,死亡率可達10~30%,主要有黃痢和白痢。黃痢是大腸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一般發生于仔豬出生后的7天內,表現為突然發病拉稀,糞便稀薄,死亡率很高;白痢也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在7~10日齡后發生較多,主要癥狀是下痢,便為白色、灰白色或淡黃色,呈漿糊狀,嚴重時也有腥臭味。此外,仔豬紅痢、豬球蟲、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輪狀病毒病也引起仔豬下痢。預防仔豬下痢的綜合措施:
⑴ 嚴格按母豬的營養需求配料和喂料。加強重胎母豬和哺乳期母豬的飼養管理,特別是做好產前四天和產后四天的母豬控料工作,以獲得理想的仔豬初生體重及防止第一周乳汁過濃造成的消化性下痢。
懷孕母豬臨產前3~5天進入產房,進入產房前應驅蟲,進行全身沖洗、消毒。產房、產床在母豬進產房前一周應嚴格清洗消毒并保持干燥。
⑵ 產床保持清潔、干燥、不積污水、尿液、殘料,同時溫度保持在18~20℃,仔豬保暖間的溫度在初生1~3天內應保持在30~32℃,隨后每周降低2~3℃,使仔豬有一個溫暖舒適的生長環境。
⑶ 初生仔豬在吃初乳前,按每窩仔豬口服鏈霉素一支、卡那霉素一支的劑量預防性用藥,對仔豬黃痢頻繁的豬場可按此量連用3~5天。
⑷ 母豬和仔豬的飼料要保持新鮮,不發霉,不發酸,檔變質,不過夜,母豬和仔豬飲水充足、清潔。
⑸ 母豬產前接種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二聯苗、輪狀病毒疫苗和大腸桿菌疫苗。同時,對產前3周的母豬,用本場下痢乳豬和產后頭二天母豬的新鮮糞便,拌入飼料,連喂2~3天,以使母豬產生一定的抗體,從而預防哺乳仔豬的下痢。
版權所有:天津市圓鼎飼料有限公司 津ICP備19001476號-1